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12大投资谎言》:我不是一个择时的投资者(巴曙松编译)

    信息发布者:佀庆涛
    2017-01-12 13:52:33    来源:巴曙松   转载

    “不要试图买在底部,卖在顶部。只有骗子能够做到这点。”――著名的华尔街金融家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M.Baruch)(1870-1965)

    欢迎来听我讲这么有趣的一章!

    对于你们的到来,我表示由衷的感谢。请诸位耐下性子来,舒舒服服地搬一张折椅坐下听。

    我不想让你感觉有任何的不适,请放心,在这里没有人会对你的观点横加指责。你是我们邀请的朋友。你完全可以放心、自由自在地说出你的观点。

    那么,能不能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市场投机分子,你已经做了多长时间?

    等等!别激动,不用站起来!你不会不知道这是一个市场投机分子的地下会议吧?

    噢。你说你不是投机分子,不需要任何帮助。

    那么,你还是否认了。我们有必要在这一章好好说一说了。

    也许你真是少数杰出投资者中的一员,从来没有因为短期市场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也许你在1999年没有买入科技股基金,也许你在911事件发生之后没有恐慌性撤资,而是自信地、若无其事地把资金投入了正确的投资组合之中。

    那么恭喜你,您获得了我们官方的免修证书。

    那么现在,其余的人有必要一起来探讨下投资者对市场择时的热衷,以及这种行为对经济的恶劣影响了。

    我认为首先要克服的障碍是许多人都否认自己的投机行为。当大多数人听到“市场择时”时,他们头脑中闪现出的是一群戴着黑框眼镜的讨厌鬼:这些人整天盯着记录股市历史表现的随机图表,宣扬他们那些能够研判股市周期的技术分析方法的功效。这种技术分析方法被称作“头肩顶”(这可不是我胡诌的)!这个家伙很可能给你寄一封信,收你300美元的年费便传授你如何根据他的独门秘籍——市场择时理论——获利。(第一招:发明一个新的择时理论,然后寄信给一大群人,每人收费300美元,然后再……)

    现在假如你从日常邮箱里收到一份免费赠阅的宣传单,你很可能不屑地说:“呸!”(差不多是这么说吧。)你才没那么笨,去相信什么市场择时理论真能起多大作用。你读了不少主流经济学的著作,里面相关的问题讲得不少。你真切地知道,这些发宣传单的人就像是狂欢节上的叫卖者。你不会同流合污,毕竟,你一般是相当自律的、坚持“买入并持有”策略的投资者。

    然后,这个“一般是”往往很容易使你卷入麻烦之中。

    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在大部分时间内表现得相当理性,因为大多数时间里市场的表现也相当理性。股市上涨,如大家希望的一样。而下跌来得快去得也快。对于你来说,在赚钱的时候遵守纪律十分容易,因为这时候的“纪律”不是真正的纪律。这就像是你在舔冰淇琳时遵守的“纪律”。

    但是,市场会时不时地丧失了它往日的温和,搞个天翻地覆。整个金融体系似乎已经分崩离析,自由市场顿时失效。历史上有数不尽的市场失常、危机甚至大恐慌,像1929年、1974年、1987年、1998年、2002年以及写下这几行字的现在——2007-2008年。在这些日子里,立志做一名长期投资者可要经受不少磨难。绝非巧合,这些日子也是许多投资者最像惊弓之鸟的时候。

    极度恐慌通常在市场高度动荡的时候到来。这时,市场成交量是平时的五倍之多,市场向真实价值猛烈回调,媒体不失时机地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情绪——尤其是恐惧的情绪主宰了当时的华尔街。这时,如果我们的约翰·阿奇伯德(JohnQ.)先生上网看了看自己的资金账户,他绝对想不到损失了这么多的钱!他脑海里涌现出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这也是电视或者报纸媒体一遍遍地塞进他头脑里面的东西:

    “再继续跌怎么办?如果跌到破产了怎么办?完蛋了,怎么办?”

    快斩仓!

    约翰·阿奇伯德(JohnQ.)先生卖掉了股票,将资金转而投向安全性看似更高的货币市场。“再等上一段时间吧。”他自言自语说,“等股票市场恢复正常的秩序后,我就回来。”然而在内心深处,一个反反复复的声音告诉他,这次他作了一个不理智的条件反射式的决定。但无论如何,他感觉舒坦了,不必再为了股市弄得彻夜难眠。

    不过,我们的约翰·阿奇伯德(JohnQ.)先生只走完了一名标准市场择时者两步中的第一小步,而且只是非常小的一步--退出。现在他面临一个更加尴尬的局面:什么时候抄底呢?——这就像中了慢性毒药,尽管不会马上发作,但犹如被千万只白蚁反复的啃噬那般痛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

    这些逃离市场的投资者通常会以为将来有那么一个神奇的时刻,那时冲锋的号角将会吹响,笼罩天空的乌云将会驱散,伟大的亚当·斯密(AdamSmith)将会死而复生,挥着一只巨大的看不见的手,大喊道:现在,就是现在,抄底的时机到来了!

    希望总是美好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市场从不会给场外休息的潜在投资者一个如此清晰明了的抄底机会。如果市场继续走低,那么他不会立刻重返股市,还不如把钱投向安全的货币市场,而让股市里面的傻瓜们仍然一天天赔钱。相反,如果跟以往一样市场意外飙升,那么他肯定也不会抄底,因为根据他的逻辑,股价显然是要马上回调的。一旦股市回调,就可以伺机抄底了,先这么安慰自己吧。不过,如果市场真的回调了,他又会害怕继续下跌而不敢买进;如果市场继续上升,他会十分确定市场将马上回调,毕竟都上涨好长一段时间了。这样一来,市场择时者就会陷入这样一个死循环,以至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了场外。他像瘫痪了似的一动不动,甚至比当初决定退出市场时更加紧张、不适。

    或许,读到这里时,你不禁想到:“这话可不是对我说的,我从来就没有忍痛斩仓过。我也决不会做那种傻事。”如果真是这样,那要祝贺你有着坚忍不拔的超凡耐力了。但是我也希望你仔细看看自己过去的投资行为,看看是否真的没有。事实上,某些情况下,短期市场条件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你的投资决定。退出市场只不过是市场择时行为的一种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它还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很少有投资者能完全不染这个毛病。例如把资金从增长型基金转投到价值型基金,或从国外转投到国内,或从科技行业转投到医疗保健行业,甚至从一个差基金转移到热门基金,这些都是市场择时的表现形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投资者都在寻求一种“超前市场一步”或者避开下跌行情的投资策略。

    近年来,华尔街以其招人喜爱的方式,适时的推出了数十上百种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s),这些基金涵盖了各种极度细分的市场部门,也大大提高了个人投资者参与市场的能力。从理论上来讲,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s)往往用于跟踪大量的市场指数,或遵守诸如增长型或者价值型的特定投资风格。它能够提供低成本投资多种市场的机会,也能够避税,因此是非常有效的投资工具。

    不过现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s)被细分成若干种类,比如说能源、金融、医疗保健,有时甚至是非常细小而且很怪的子名称,如“新癌症”。(别问我是怎么一回事,我可没投资过这种基金。)证券经纪行业怂恿投资者时不时转换基金,让投资者根据他们的“私人研究”模型来决定增持某只基金、减持另外一只基金。这样一来,有大批投资者就把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s)当成了赌博的工具,像是把筹码放在赌桌上那样,他们把资金投资到大宗消费品部门里,投掷出骰子,然后摒住呼吸默念心决:“天灵灵,地灵灵……”

    先锋基金的创立者,被称为指数基金之父的约翰·博格尔(JohnBogle),于2007年2月9日,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谴责证券经纪行业滥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s)的概念:

    这些新兴指数基金直接违反了指数基金最初的关键概念。我们认为尽可能广泛地分散投资是指数基金最初的运作范式。狭窄的市场跨度会导致风险分散不足,会相应增加投资的风险。如果最初的运行模式是最小化成本,那么投资于市场指数基金本身应该是一种降低成本的行为。只要运作良好的话,指数基金可以降低佣金费用,同时减轻税收负担。

    除了上述相关费用的确定损失之外,还有一种不够确定却又无处不在的损失--心理的损失。对于那些追逐业绩而又投资于特定基金的投资者而言,他们自己就是最大的敌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s)所青睐的增长最快的行业部门无疑是在最近牛市中的领跑行业,如小盘股、能源、新兴市场、国际股、地产业,以及最近的零售业(特别是黄金和石油)。这些领域的年平均换手率达2500%之多!

    很少有从事上述投资活动的投资者承认他们是市场择时者。他们认为只是自己比较聪明,能够紧随最近热门的市场板块而已。尽管华尔街一直想要欺骗你,不过你也应该能识别出:现在是不是热门和将来是否是热门完全是两码事。没错,是完全不相关,一丁点儿关系也没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我们发明了如此多令人误入歧途的投资技巧,使我们不能简单直接地取得投资成功。现在,我们居然有如股票数目一样多的投资基金。荒谬啊!现在的投资者已经成了寓言中那糖果店里的小孩。华尔街经营着这样一家糖果店,店里的小孩个个都因吞食了很多的垃圾糖果而痛得肠胃抽搐、满地打滚。投资者需要的不是糖果,而是大量的膳食纤维。他们需要停止玩弄华尔街每天推陈出新的性感玩具,停止被有意无意地频繁灌输高抛低吸的操作。投资者需要诚实地面对择时交易带来的潜在危险,并且决心贯彻一个健全可靠的市场投资良策。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一种正确的策略?很高兴你问这个问题。诚然,有多少种投资,就会有多少种投资策略。只要销售人员的口才足够好,任何一种投资策略听起来都会十分吸引人。但是,你是否知道只有一种系统的投资策略为其发明者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种投资策略就是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PortfolioTheory,MPT),由三位二十世纪在金融市场分析方面最杰出的思想家哈里·马科维茨(HarryMarkowitz)、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和威廉·夏普(WilliamSharpe)创立。他们分享了199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为什么一种投资理论能享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很简单,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审慎投资管理内涵的理解。根据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资产类别和投资风格(如增长型和价值型、股本大小、外国和国内等),应放在一个资产组合中进行评价,必须要认识到这些资产之间存在的相关效应,而不是仅仅只考虑各自的类别与风格。例如,美国大型成长股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s)的股票都有一个相对而言较高的波动程度,但是把这些股票放在一个投资组合中时,他们确实有助于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波动程度。这是因为这两种资产类别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即当大型成长股成为市场热点时,房地产投资信托股票往往失宠,反之亦然。

    在七八十年代,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为诸如养老计划、捐赠基金和基金会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敞开了大门,大大提高了其投资组合的多样化程度。只要引入的某类资产能够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波动性,那么即使该类资产本身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我们也不再将投资这种波动资产看作是不审慎的(尽管这有违信托责任)。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开始以机构投资者的方式进行实践,并被随之而来的投资咨询顾问们所追捧。这些顾问当中的许多人曾经在一支支热门基金中追逐高额回报,现如今却落得个满脸沮丧、空手而归。同时,他们也见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构建一个科学的投资组合需要以各类资产的相关性为基础,而不是以这些资产的历史表现为基础。

    而今,无论相对于大型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俨然成为了审慎投资的黄金法则。美国《统一谨慎投资人法》(UniformPrudentInvestorAct)的颁布为绝大多数州的信托行为提供了谨慎的行为准则。事实上,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是《统一谨慎投资人法》(UniformPrudentInvestorAct)明确的理论依据。几乎现在投资行业的每个人都在吹捧“多元化投资”,而判断他们是否言行一致的标准就是:专业性投资是否真正坚持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

    不过,我不是说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是一剂灵丹妙药、是可以完全规避股市风险的通行证。我们要知道,波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股票投资的本质属性。可以肯定的是,例如在2002年和2008年的时候,几乎所有股票类资产的价格都自由落体般垂直下降,多样化投资也无法获取短期收益。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优点是能够降低你对投资组合判断失误的风险。你根本无需猜测大盘股是否是投资重点,也没必要估计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时机,更无需考虑估计错误时所要面对的严重后果。通过构建包含多类资产类别和投资风格的投资组合,我们可以对冲投资组合中任何一种资产的短期波动,从而实现稳定分享股市收益的投资目标。

    若根据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从事投资活动,你将会获得更乐观的投资经验。即使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时期,你也不必过于害怕,因为你不再是一厢情愿地等着股价上涨。你不用再为股价的波动而感到焦虑,也不必担心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时机买进卖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足以让你有信心静观其变。你会惊讶地发现,即使是大熊市,你也能将其运用的得心应手。采用这种投资策略,你在短期内就可以按兵不动了。不想试试看吗?

    谎言11:我不是一个择时的投资者

    症状:很少有投资者能一直在各种市场环境中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投资策略。在投资活动的某个时点上,绝大多数投资者会不经意地让当期事件影响到他们的投资决定,而偏离了长期的投资策略。从长期来看,这势必导致他们的投资损失。

    处方:遵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宗旨,设计一套有效分散风险及实现必要回报的投资组合。一旦开始执行一个良好的投资策略,你必须意识到任何迎合市场短期节奏的投资变动都会导致你蒙受长期投资损失的风险,即使它当前看起来很合理。

    文:杰克·J·小卡尔霍恩;译:巴曙松、刘孝红等

    来源:本文节选自杰克·J·小卡尔霍恩(Jack J·Calhoun Jr·)所著的《12大投资谎言》,中文版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